網上圖片 |
我們生活在群體社會中,總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同。
小時候在學校裡,新生會適當地調整自己的偏好取向,好能融入同學的群組派別裡獲得認同。一些不連群結隊的同學會被冠上獨行俠的稱號,予人一種怪秘的感覺。同學們常常玩的一個「遊戲」是大家一起不跟某同學說話不跟他玩不理睬他,讓他感到被孤立不被認同,好使他在某些事情上就範。這可能是在「教訓」他的不是,但也是一種仗勢欺人文化的雛形。
長大後在工作中也會碰到類似的情況。不同企業都有其獨特的管理文化,新入職的員工大都會入鄉隨俗,適應跟隨既定的處事方式。有時候為了「埋堆」,就算是一些陋習也會默默地接受,免得異於同濟。我有一個在銀行工作多年的朋友,年輕時常常跟同事們喝酒吸煙以獲得認同,雖然他的仕途相對順遂,但身體受到的損毀是無法彌補的。在辦公室政治裡,不同派別的管理團隊常常會利用認同與排擠的技倆扶植自己的下屬打壓對方的員工。
今天,社交網絡已成為很多年輕人爭取被認同的平台。為了多得到幾個「讚」,他們費盡心思甚至廢枕忘餐地投入,當無法得到「應有」的認同時,他們會感到失意挫敗,他們心情的好壞自覺不自覺地受到一些網民的「讚」與「不讚」的左右。同樣地,很多網絡欺凌的個案都是由於受害人渴望能得到別人的認同而衍生出來的。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能得到人們的認同,也知道一些鼓勵和認同的話語能產生激勵作用,問題是我們的參與付出有多少是祈望能獲得別人的認同上呢?
做人處事應該基於「對與錯」、「道德與否」這些基礎上,我們要懂得減少把個人的喜樂依附在別人的讚賞上。
11 March 2017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