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圖片 |
剛剛在飛機上看了「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它描述一位上海小老闆起初為了金錢走私販賣一種能夠控制慢性白血病的特效藥。這種仿製藥的藥效跟持有專利權的正版藥一樣,價錢卻便宜了七八倍,大大減輕了病人的財力負擔。但小老闆還是擔心這種非法行為最終會令他坐牢,所以在賺了一筆錢之後就不幹了。
過了不久,他發現很多病友都不能長期負擔正版藥的高昂費用,有些人因此要變賣家產田地,一位朋友更因為不想成為家人的財政包袱而自殺了。小老闆毅然重新走私這種藥物,更以成本價出售,希望惠澤病友。這種走私活動最終令小老闆被捕入獄,但他的行為也引起了當局的關注,開始監管高昂的藥費。
把研製藥物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是一種正當的商業行為,利用專利權的優勢賺取最大利益也是資本主義推崇的,這也是很多藥廠每年賺取巨大盈利的原因之一。支持者認為這能夠驅使藥廠研製更多有效益的藥物。
但有趣的是,雖然醫藥科技在不斷地進步,但當今藥廠的盈利大多是來自一些控制性的藥物。這些藥物需要定時服用不能間斷,但又無法根治病原。另外,很多藥物都有副作用,需要服用其他藥物來調和。結果是,越來越多的人需要長期服用越來越多的藥物,這也為藥廠提供源源不斷的穩定收入。其實,就算有成本低廉又可以根治病原的藥物,藥廠會願意把它推出市場嗎?
我相信醫藥專家們都希望研製出更好更有效益的藥物造福人群,但這種關乎民生的事情有時候並不能單純地只依靠資本主義思維來發展的。
1 June 201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